zyc8008 发表于 2013-6-24 18:44:12

“钱荒”蔓延 多家银行暂停票据贴现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部分中小型股份制银行6月票据贴现额度已经告罄,目前已暂停了该项业务。四大行的票据贴现额度亦非常紧张,额度也是供不应求。
  货币市场资金价格的飙升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传导到了票据市场,面对“钱荒”,多家银行已经无奈暂停了其票据业务。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部分中小型股份制银行6月票据贴现额度已经告罄,目前已暂停了该项业务。四大行的票据贴现额度亦非常紧张,额度也是供不应求。

  “票据贴现利率太高,银行的资金也紧张,票据买家很少。贴现的额度需要内部提前预定。”一家股份行票据业务经理表示,市场行情不好,银行不愿意做贴现业务,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部分银行都是如此。
  票据市场受冲击
  银行间市场资金面高度紧张的形势已经影响到了票据市场,目前多家银行暂时关闭了票据贴现业务。
  据了解,6月票据贴现市场变化巨大,不到半月时间价格已经翻了一倍。6月初,直贴市场价格才4点(即4%)多的报价,而端午之后,贴现价格一路高涨,中间报价一度突破10个点。
  “贴现利率高涨的背后是银行资金紧张,很多银行目前暂停票据业务都是因为出不了现金。”一家股份行人士从侧面印证了目前银行面临“钱荒”困境。
  该股份行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最近四大行和一些股份行的贴现额度都在压缩,但每天还是会有部分放出来。不过,这些额度都是留给银行里关系比较硬的客户的。”
  随着上周银行间市场一系列罕见交易现象的发生,票据贴现困难的情况亦愈演愈烈。最近坊间传闻,山东一家农信社相关业务人员四处求助,要转出1亿票,否则自己和主任都要下岗。
  但是,即便是资金较为充裕的邮储银行,也在6月中旬就禁止分行接票了。
  市场普遍认为,货币资金价格的飙升已经冲击了票据市场,部分银行可能面临违约的风险。
  据相关消息称,6月的前十天,全国银行新增贷款中70%以上是票据,部分银行票据占比很高,如恒丰银行98%、浦发银行 94%、光大79%。
  “之前,银行可能比较愿意做”贷转票“,这样能做大存贷数据 。”上述股份行人士称,企业申请贷款,银行在同意放贷的同时,会要求企业将这笔贷款作为保证金存入银行,然后给企业开承兑汇票。在这种操作模式下,银行的存款和贷款能够同时增加,而企业则持承兑汇票到其他行贴现,贴现额再次计入贷款余额。
  “这种模式在银行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没有问题,就怕银行没钱。”上述股份行人士告诉记者,在现行的银行考核体系下,存款和贷款指标压力能通过一笔票据业务来扩大。
  波及关联市场
  由于票据利率高涨,买家少了,贴现也更难了。
  南京一家票据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称,目前票据贴现市场利率各家银行情况都不一样,都是每天看银行里面的报价,相差在0.1%之内。邮储银行贴现利率是最低的,其它银行之间的情况相差不大,但是,部分银行当天出不了现金,可能要等一两天。
  “我们中介和6家银行都有合作,票据贴现的额度银行会预留8000万到1亿元左右。但是也要提前预定。”上述中介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6月份票据贴现利率的突然高涨,一批票据中介机构损失惨重。
  “很多做大额贴现的机构,头一天拿到的票据,第二天利率上涨之后就会亏很多。”上述中介机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贴现利率都按银行每天的行情走,如21日带票,国股8.15,城商8.5,也就是说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票据贴现为8.15%,而城商行的票据贴现是8.5%。
  “周一的票据贴现情况还要看市场,这个贴现利率可能还有涨的空间。”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如手上有票据要贴现,得提前预定额度。
  随着“钱荒”继续蔓延,诸多关联市场正在一一发生变化。货币市场资金价格的骤升已经像多米诺效应一样传导至票据市场,而部分商业银行暂停票据业务更是加剧了直贴、转贴利率的冲高。
  瑞银在最新的研报中指出,本轮金融市场“钱荒”除了季节性因素外,还有理财账户交易受限、流动性调控持续不放松等因素。瑞银认为,在票据贴现利率冲高的情况下,预计6月份新增信贷低于预期的概率上升。

  党报谈“钱荒”:银行要把钱用在正确的地方
  银行业未来的出路在于深耕市场存量、让投向更合理,改变经营思路与发展模式,将钱投在正确的地方,坚持“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
  近期,反映银行之间借贷成本的“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逐渐攀高,成为各界关注焦点。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达到惊人的13.444%,创下历史新高。最不“差钱”的大型商业银行都不惜高成本借钱,使“钱荒”成为近期经济领域最热门的关键词。
  值得关注的是,在市场大呼“钱荒”的时候,央行只是在18日和20日分别发行了三个月期央票20亿元,并没有采取大规模逆回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央行无意释放更多流动性是有其依据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高达15.8%,人民币存款余额已逼近百万亿元,1—5月社会融资规模达9.1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3.12万亿元。这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的流动性依然充裕,那么银行的“钱荒”从何而来呢?
  中国银行业一度被称为“最赚钱的行业”,数据显示,2012年银行业净利润近1.24万亿元。但需要指出的是,银行业的漂亮业绩与地方政府“政绩”挂钩的态势明显。
  近年来,地方政府以主体角色参与市场,在生产、投资尤其是融资领域,逐渐显现出强大的平台效应。融资成为很多地方领导的“主业”,甚至成为政绩考核的隐形风向标,而银行业的经营发展模式正中其下怀。逐利心态使银行在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大举放贷,政府及其平台公司成了银行借贷业务的最佳对象。资金来得太容易,摊子越铺越大,导致风险积累越来越重,而部分地方政府对项目运作管理不善,只能举新债还旧债。一旦经济下行,地方政府就会陷入还债焦虑,而银行的业务空间随之变得狭小。面对一个个破灭的过度投资、重复建设泡沫,地方政府和银行业都需要深刻反思。
  同时,流动性泛滥使淘汰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步履蹒跚。企业自身缺乏淘汰过剩产能的意愿,很多地方政府也不希望辖区内的产能被洗牌,除了提供政策支持,还借银行之手提供金融服务,保企业“过关”。大量货币流向存在泡沫、产能过剩的领域,导致优化实体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缺少资金支持,更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钱没有用在正确的地方是“钱荒”出现的关键所在。针对结构性的流动性紧张,此前,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可以看做未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方针。因此,银行捆绑地方政府、利用短贷长投套取超额收益的路子将越走越窄。银行业未来的出路在于深耕市场存量、让投向更合理,改变经营思路与发展模式,将钱用在正确的地方,坚持“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光明日报)

  中国式“钱荒”:不是没钱 而是放错了地方
  “钱荒”正在成为当下中国经济中最热门的关键词。金融机构真的缺钱吗?央行是否会调整货币政策来释放流动性呢?
  6月中旬以来,“银行间隔夜拆解利率”这个十分专业的名词开始不断通过媒体进入公众的视线。20日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银行间利率再次全线上涨,利率首次超过10%,达到惊人的13.44%,该数值已创下历史新高。平常在人们眼中最不“差钱”的大型商业银行开始加入借钱的大军,银行的钱不够用了!
  就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出现紧缩局面的同时,沪深股市也开始全线下跌,投资者开始纷纷减持手中资产,过去一周沪深两市新增股票账户数大幅下降58.47%,降至年内低点。资本市场也开始面临资金流出的尴尬状况。
  不过,就在金融机构的资金面不断告急的同时,不久前央行公布的各项金融数据却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觉。
  根据两周前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尽管整体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但5月份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速依旧高达15.8%,新增信贷量仍然高企,人民币存款余额也已经逼近百万亿元的大关,1-5月社会融资规模达到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
  中国真的在经历一场流动性紧缩的“钱荒”吗?
  一面是银行缺钱,股市缺钱,中小企业缺钱;但另一方面却是,货币的供应量充裕,不少大型企业依然出手阔绰,大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游资仍在寻找炒作的概念,民间借贷依旧风风火火。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眼下的“钱荒”看似来势凶猛,实则是一场资金错配导致的结构性资金紧张。不是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无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出台的高达4万亿元投资的一揽子计划,还是2012年以来,在“稳增长”的目标下对货币政策宽松化的一系列微调。几年来,中国经济始终处于一种流动性充裕的状态下。然而与此同时,宏观数据中M2与GDP的比值却在不断的扩大,到今年一季度,M2与GDP的比值已近200%,这意味着货币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不断减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量的社会融资其实并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
  在不少业内人士和经济学家看来,导致目前金融业短暂性“钱荒”的因素十分复杂,这其中有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美国经济的回稳复苏,美联储称量化宽松政策将逐渐退出,使得资金外流的速度开始加快。
  除此之外,中国金融系统内部杠杆率不断放大的因素更是不容忽视,大量资金在金融机构的操作之下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套取利差,资金在各个金融机构间循环往复获取利润,“影子银行”大行其道的同时,也使风险不断积聚。
  不仅如此,由于我国没有利率市场化使得市场中存在监管套利的机会。在我国当前的信贷和融资体系下,国有企业较民营企业在融资上具有先天优势,更容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从而使其能通过委托贷款等方式进行套利,由此导致资金的重复计算,进而导致社会融资总量的虚增。
  由此可见,“钱荒”的背后,更需要思考的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钱要如何用的问题。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已经成为未来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一项总方针。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市场大声疾呼“钱荒”的同时,央行却并没有释放更多的流动性,这一调控指向似乎在暗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由简单的数量调控逐渐转向质量和结构的优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钱荒”蔓延 多家银行暂停票据贴现